# 什么是木桶原理

木桶原理(Cannikin law 或 Buckets effect),又称 “木桶效应”、“短板理论” 或 “木桶短板管理理论”。其核心内容为:一只木桶盛水的多少,并不取决于桶壁上最高的那块木块,而恰恰取决于桶壁上最短的那块。

根据木桶原理,可以有两个推论:

  1. 只有桶壁上的所有木板都足够高,那木桶才能盛满水。
  2. 只要这个木桶里有一块不够高度,木桶里的水就不可能是满的。

对这个理论,初听时你会觉得怀疑:最长的怎么反而不如最短的?继而就会是理解和赞同了:确实!木桶盛水的多少,起决定性作用的不是那块最长的木板,而是那块最短的木板。因为在水平状态下,长的板子再长也没有用,水的界面是与最短的木板平齐的。“决定木桶容量大小的竟然不是其中最长的那块木板,而是其中最短的木板!” 这似乎与常规思维格格不入,然而却被证明为正确的论断。

“木桶理论” 可以启发我们思考许多问题,比如企业团队精神建设的重要性。在一个团队里,决定这个团队战斗力强弱的不是那个能力最强、表现最好的人,而恰恰是那个能力最弱、表现最差的落后者。因为,最短的木板在对最长的木板起着限制和制约作用,决定了这个团队的战斗力,影响了这个团队的综合实力。也就是说,要想方设法让短板子达到长板子的高度或者让所有的板子维持 “足够高” 的相等高度,才能完全发挥团队作用,充分体现团队精神。

# 木桶原理的产生

一般认为,木桶原理是由美国管理学家劳伦斯・彼得于其著作《彼得原理》中所提出的概念。说的是由多块木板构成的木桶,其价值在于其盛水量的多少,但决定木桶盛水量多少的关键因素不是其最长的板块,而是其最短的板块。这就是说任何一个组织,可能面临的一个共同问题,即构成组织的各个部分往往是优劣不齐的,而劣势部分往往决定整个组织的水平。

若仅仅作为一个形象化的比喻,“木桶定律” 可谓是极为巧妙和别致的。但随着它被应用得越来越频繁,应用场合及范围也越来越广泛,已基本由一个单纯的比喻上升到了理论的高度。这由许多块木板组成的 “木桶” 不仅可象征一个企业、一个部门、一个班组,也可象征某一个员工,而 “木桶” 的最大容量则象征着整体的实力和竞争力。

与之对应的,还有一个 “反木桶原理”:木桶最长的一根木板决定了其特色与优势,在一个小范围内成为制高点;对组织而言,凭借其鲜明的特色,就能跳出大集团的游戏规则,独树一帜建立自己的王国。在扬长避短中,把你的业绩建立在自己的优势资源上更合理一些。按照德鲁克(Drucker)的话说,就是 “Build your performance on strength, not weakness”。

# 木桶理论的应用

  • 找出薄弱环节(短板),改进该环节。
  • 再找出改进后的薄弱环节(新的短扳),再改进......
  • 只要坚持做下去,企业会成长。
  • “长”、“短” 板不一定指人,可以是一个职能部门,或是一个产品。要放开思维。
  • 注意取长补短,效率较高。

例如:一个团队中,要及时识别出有明显短板的员工,让员工做他们擅长的事,请走不符合要求的员工,才能维持团队战斗力,高效高质量达成项目目标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