# 怎么理解 “碳中和”?

我们可以把 30・60 目标(2030 年实现碳达峰,2060 年实现碳中和)看做一场社会运动,当然不单只是中国,全世界都在为碳中和的目标努力。只是由于发展阶段不同,各个国家所制定的计划不一样而已。

而这场社会运动牵涉地球上的所有生物,因此我们必须有 “人类命运共同体” 的意识,尽快从以化石燃料能源时代全面迈入绿色能源时代。你可以把它理解为要将整个人类社会的底座替换掉,时间紧任务重,各行各业都会受到影响。

因此,“碳中和” 也是一条创业的绝佳赛道,一方面国家和企业都需要创新的技术和方式,以低成本平稳实现 “零碳”;另一方面也会相继出现政策调控、资金流动,以及许多行业标准的重新制定,充满了机遇与挑战。

# 以后家家户户都会有 “碳排放表” 吗?

我并不认为未来每个家庭都需要 “碳排放表” 这样的监测设备。

一来难以实时监测所有的碳排放量。目前需要监测碳排放量的主要是高耗能企业,例如电力、煤炭、钢铁、水泥等行业。这种监测相对容易,同时也是 CCUS 的主要应用场合。对于家庭、个人的碳排放监测,因为体量太小、监测面太分散,所以很难采集到准确数据。并且,采集数据是需要仪器的,传感器、设备的生产制造也会造成碳排放和额外的成本。

二来没有太大意义。由于个人或家庭的碳排放数据难以准确采集,所以就失去了安装 “碳排放表” 的意义。

那是不是就不能衡量一个家庭或个人的碳排放了?

我觉得不。首先,每个家庭的电表其实就可以作为 “碳排放表”。通过采集每天消耗多少度电,电力的来源是化石燃料还是清洁能源,占比是多少等因素,可以大致衡量其碳排放量,这一部分由电力部门来统计即可。另外,对于其他日常消费行为,例如今天在交通上消耗了多少能源,购买了多少食物,它们的碳足迹怎么样?则可以单独拎出来计算。所以,实际上它应该是一个统计问题,而不是安装一个 “碳排放表” 就能采集出来的。

# 可以把碳中和当作互联网吗?

我的答案是 “可以”,也 “不可以”。

知乎上有一个问题「碳中和 作为年轻人如何切入这个行业的工作呢?」,回答里面就有人说 “把碳中和当作互联网就好了...”。

我在一定层度上认同,就像我前面说的,碳中和就是要把驱动人类社会发展的底座给替换掉,这可是一件大事。所以可以像互联网的发展一样,和各行各业重新整合,将其融入到生活的每个角落的,从而实现 “零碳城市”。

但又不能完全把它当作互联网。因为碳中和只是一个目标,不是一种方法。而实现碳中和这个目标,就要许多创新的方法,互联网本身就是一种帮助实现碳中和的方式。比如远程办公可以减少交通碳排放、物联网和人工智能可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等等。

所以我觉得,从思维上是可以把碳中和当作互联网,去思考各个行业的未来。但从实际行动上来看,互联网只是一种帮助实现碳中和的手段,两者是有本质区别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