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十四五”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发展规划
软件是新一代信息技术的灵魂,是数字经济发展的基础,是制造强国、网络强国、数字中国建设的关键支撑。发展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,对于加快建设现代产业体系具有重要意义。“十四五”时期是我国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第一个五年,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,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迎来新的发展机遇。为贯彻落实国家软件发展战略和《关于深化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》等部署,按照《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 2035 年远景目标纲要》总体要求,编制本规划。
一、发展回顾
“十三五”期间,党中央、国务院高度重视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发展,持续加强顶层设计,建立健全政策体系。产业规模效益快速增长,综合竞争力实现新的跃升。“十三五”规划指标基本完成。
规模效益快速增长,产业结构持续优化。 业务收入从2015年的 4.28 万亿元增长至 2020 年的8.16 万亿元,年均增长率达13.8%,占信息产业比重从 2015 年的28%增长到2020 年的40%;利润总额从 2015 年的 5766 亿元增长到2020 年的10676亿元,年均增长率 13.1%,占信息产业比重从2015 年的51%增长到2020 年的 64%。其中,信息技术服务收入占比从2015 年的51.2%增长到 2020 年的 61.1%。新兴平台软件、行业应用软件、嵌入式软件快速发展,基础软件和工业软件产品收入持续增长,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。
创新体系更加完善,创新成果不断涌现。 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创新体系基本建立,推动新技术、新产品、新模式、新业态快速发展,促进生活方式、生产方式、社会治理加速变革。操作系统、数据库、中间件、办公软件等基础软件实现突破,取得一系列标志性成果;第五代移动通信(5G)、云计算、人工智能、区块链等新兴平台软件达到国际先进水平;高精度导航、智能电网、智慧物流、小程序等应用软件全球领先。国内首家开源基金会成立,一批具有影响力的开源项目加速孵化。2020 年全国软件著作权登记量突破172 万件,较2015年增长超5 倍。
骨干企业实力提升,国际竞争力明显增强。 2020年,规模以上企业超 4 万家,从业人数达704.7 万人。百强企业收入占全行业比重超过 25%,较 2015 年提升5 个百分点,研发投入占全行业比重达 27.9%,收入超千亿的企业达10 家,比2015年增加 7 家,2 家企业跻身全球企业市值前十强,中小型企业国内上市步伐加快。5G、云计算、文创软件、平台软件等领域形成一批国际知名的企业和品牌。
产业集聚效应凸显,服务体系更加完善。 2020 年,全国268家软件园区 贡献了 75%以上的软件业务收入,13 家中国软件名城业务收入占比达 77.5%,全国4 个直辖市和15 个副省级中心城市业务收入占全国软件业的比重达85.9%,产业集聚不断加快。“十三五”期间,共制定 269 项软件国家标准,43项行业标准,较“十二五”期间增长 30%,税收等惠企政策更加健全,投融资、知识产权、人才培养等公共服务体系持续优化。
融合应用日益深化,赋能作用显著提升。 截至2020年底,制造业重点领域企业数字化研发设计工具普及率、关键工序数控化率分别达到 73.0%、52.1%,工业互联网平台(工业互联网操作系统)快速发展,建成具有一定影响力的工业互联网平台近 100 个,设备连接数量超过 7000 万,工业APP 数量突破35万个,有力推动制造业转型升级。涌现出一批面向教育、金融、能源、医疗、交通等领域典型应用场景的软件产品和解决方案,企业软件化进程持续加快,上云企业数量超百万家,软件信息服务消费在信息消费中占比超过50%。特别是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间,健康码、远程办公、协同研发等软件创新应用,有力支撑疫情防控和复工复产。
与此同时,我国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高质量发展仍面临诸多挑战:
- 一是产业链供应链脆弱,产品处于价值链中低端,产业链供应链存在断裂风险。
- 二是产业基础薄弱,关键核心技术存在短板,原始创新和协同创新能力亟需加强。
- 三是软件与各领域融合应用的广度和深度需进一步深化,企业软件化能力较弱,制约数字化发展进程。
- 四是产业生态国际竞争力亟待提升,企业小散弱,产业结构需进一步优化。
- 五是发展环境仍需完善,“重硬轻软”现象依然严重,软件价值失衡尚未得到根本性扭转,软件人才供需矛 盾突出,知识产权保护需要进一步加强。
二、发展形势
(一)软件拓展数字化发展新空间
人类社会正在进入以数字化生产力为主要标志的发展新阶段,软件在数字化进程中发挥着重要的基础支撑作用,加速向网络化、平台化、智能化方向发展,驱动云计算、大数据、人工智能、5G、区块链、工业互联网、量子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迭代创新、群体突破,加快数字产业化步伐。软件对融合发展的有效赋能、赋值、赋智,全面推动经济社会数字化、网络化、智能化转型升级,持续激发数据要素创新活力,夯实设备、网络、控制、数据、应用等安全保障,加快产业数字化进程,为数字经济开辟广阔的发展空间,促进我国发展的质量变革、效率变革、动力变革。
(二)新发展格局赋予产业新使命
软件作为信息技术关键载体和产业融合关键纽带,将成为我国“十四五”时期抢抓新技术革命机遇的战略支点,同时全球产业格局加速重构也为我国带来了新的市场空间。要充分认识软件产业发展 的重要性和紧迫性,加快实施国家软件发展战略,不断提升软件产业创新活力,坚持补短板、锻长板,夯实产业发展基础,着力打造更高质量、更有效率、更可持续、更为安全的产业链供应链,充分释放软件融合带来的放大、倍增和叠加效应,有效满足多层次、多样化市场需求,为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、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提供有力支撑。
(三)“软件定义”赋能实体经济新变革
“软件定义”是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新特征和新标志,已成为驱动未来发展的重要力量。软件定义扩展了产品的功能,变革了产品的价值创造模式,催生了平台化设计、个性化定制、网络化协同、智能化生产、服务化延伸、数字化管理等新型制造模式,推动了平台经济、共享经济蓬勃兴起。软件定义赋予了企业新型能力,航空航天、汽车、重大装备、钢铁、石化等行业企业纷纷加快软件化转型,软件能力已成为工业企业的核心竞争力。软件定义赋予基础设施新的能力和灵活性,成为生产方式升级、生产关系变革、新兴产业发展的重要引擎。
(四)开源重塑软件发展新生态
开放、平等、协作、共享的开源模式,加速软件迭代升级,促进产用协同创新,推动产业生态完善,成为全球软件技术和产业创新的主导模式。当前,开源已覆盖软件开发的全域场景,正在构建新的软件技术创新体系,引领新一代信息技术创新发展,全球 97%的软件开发者和 99%的企业使用开源软件,基础软件、工业软件、新兴平台软件大多基于开源,开源软件已经成为软件产业创新源泉和“标准件库”。同时,开源开辟了产业竞争新赛道,基于全球开发者众研众用众创的开源生态正加速形成。
三、总体要求
(一)指导思想
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,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、三中、四中、五中、六中全会精神,立足新发展阶段,完整、准确、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,构建新发展格局,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,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,深入实施国家软件发展战略,强化国家软件重大工程引领作用,补齐短板、锻造长板,提升关键软件供给能力,加快繁荣开源生态,夯实产业发展基础,提高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,坚持应用牵引、整机带动、生态培育,壮大信息技术应用创新体系,全面推进重点领域产业化规模化应用,持续培育数字化发展新动能,全面支撑制造强国、网络强国、数字中国建设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