跳到主要内容

“70分妈妈”:送给孩子最珍贵的礼物

幸运的人一生都被童年治愈,不幸的人一生都在治愈童年。 确实,随着年龄的增长,我对这句话变得深信不疑。

我常常发现,许多成年人在面对生活时显得格外脆弱 —— 他们追求完美,却害怕失败,不敢开始;遇到一点挫折,就容易一蹶不振,就地躺平;遇到不顺心的事就情绪失控,不知道如何处理自己和他人的情绪,就像一个不定时炸弹。

于是,很长一段时间,我脑海里一直在思考 “他们为什么会这样?什么才是真正健康的教育?”

直到最近我看到了“The good enough mother”的概念,我才恍然大悟!出现这种情况并不是因为他们真的能力不足,而是因为在成长过程中,他们被“过度保护”或者“过度忽视”,从未真正学会如何应对现实社会环境中的不完美和失败。

什么是“Good enough mother”?

“足够好的母亲(good-enough mother)” 这个概念是英国精神分析学家 唐纳德·温尼科特(Donald Winnicott) 在上世纪五十年代提出了一个重要的概念。这个理论看似简单,却对家庭教育影响深远。

试想一下,在孩子刚出生时,母亲通常会表现得极其敏感,几乎随时随地回应婴儿的哭声与需求:孩子饿了立刻喂奶,孩子哭了马上安抚。这个时期的这种高度关注和快速回应(与孩子的需求完全一致)并不是溺爱,而是帮助婴儿在生命最初阶段建立起安全感,感受到“我存在,我的需求是重要的”。

但随着孩子渐渐长大,母亲会逐步减少这种“完全一致”的回应。她不会每一次都立即满足孩子的要求,也不会让孩子一直处在“想要什么就有什么”的环境里。孩子会开始经历一些“小小的挫折”:

  • 哭的时候,妈妈没有立刻过来;
  • 玩具需要学会分享;
  • 食物不是永远都符合口味;
  • 有时必须等待。

这些看似“不完美”的经历,其实就是温尼科特所说的“恰当的挫折”。它们并不会摧毁孩子的安全感,反而让孩子慢慢学会:世界并不是完全围绕自己转,生活中会有等待、失望和不顺利。

我觉得用“足够好”或“够好了”很难表达 good enough 的意思,实际上它想传达的意思是“够好就好”。用更符合中文世界的话来讲,就是做一个“70分妈妈”即可,太多或太少都容易出问题。

为什么“恰到好处”比“完美”更重要?

很多父母,尤其是处在东亚文化的父母,都渴望做到“完美” —— 给孩子提供最好的教育,给孩子准备房子、车子,甚至安排工作。这种“完美”往往带来两个后果:

  1. 孩子过度依赖,无法面对现实挫折。
  2. 父母精疲力竭,内疚和焦虑感越来越强。

相比之下,“恰到好处的母亲”给予孩子的,不是一个虚假的完美世界,而是一个既安全又真实的成长环境。在这个环境里,孩子能够经历小小的失望和失败,并在一次次恢复中,积累起面对挫折的力量。

换句话说,母亲最大的礼物,不是让孩子永远不跌倒,而是教会他们跌倒后能重新站起来。

这正是心理学中常提到的 —— 逆商(AQ, Adversity Quotient)

你可能听过,IQ(智商)和 EQ(情商),还没听过 AQ(逆商)。如果说智商决定了一个孩子能走多快,那么情商就决定他能走多远,而逆商则决定了他跌倒之后能不能爬起来。

一个逆商高的孩子,哪怕在未来遭遇困难和打击,也能保持韧性,从失败中复原。而培养逆商的最佳土壤,正是父母在孩子成长过程中营造的那些“适度的不完美”(恰当的挫折)。

东亚父母的普遍困境

在中国乃至整个东亚社会,很多父母要么倾向于过度保护孩子,要么在严苛的规训中忽视孩子的情感需求。为什么这种情况如此普遍?我认为和流传两千多年的儒家文化与社会结构有着密切的联系。

  • 孝与责任:儒家文化强调家庭和血缘,父母往往把孩子看作自己生命的延续。于是,他们觉得必须替孩子安排好一切,避免孩子受任何苦。
  • 成才焦虑:自古以来,“读书改变命运”的观念深入人心。家长普遍担心孩子“输在起跑线上”,所以拼命替孩子扫清障碍,不让他们有“弯路”的机会。
  • 和谐与顺遂:儒家追求和谐,不喜欢冲突。父母会倾向于帮孩子挡住挫折,好让他们一路顺利,但这往往剥夺了孩子锻炼逆商的机会。

与此相比,西方文化更强调独立和个体成长。父母会让孩子从小体验责任、失败和选择,这让他们在逆境中更容易培养出韧性。

现在回想起来,其实我的母亲在这方面做得还算挺“恰当”。我的父母在我四五岁的时候就离异了,虽然他们常年都不在我身边,但也尽他们努力给我提供物质保障和情感关心。比如我每周至少会和我妈同一次电话,这个习惯保持到了现在。这种“留守儿童”的经历也让我从小独立,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,学会理财,学会对自己的人生负责任。以至于后来很长一段时间,我以为大部分人都跟我一样,有这种“对自己负责”的意识。接触的人多了之后,才发现这样的人可能是少数。

所以,虽然我的童年不完美,但我很感恩这份“不完美”给我带来的成长。

成人世界里的“70分教育”

实际上,这种“不完美”、“恰到好处”的教育方式,不仅适用于孩子,也对我们成年人的人际关系有重要启发。

我们常常想用自己的经验、智慧去保护亲人、朋友,甚至伴侣,希望他们不受伤、不走弯路、不犯错。然而,正如有人说的:

“你要允许亲人撞南墙,你要看着朋友走弯路,你要目送爱人踩深坑,因为疼痛是最好的老师,而说教是最毒的仇恨。我们费尽力气想把我们的感悟塞给别人,却忘了每个人觉醒的时间都不同。就像你当年摔过的跤、吃过的亏,别人曾经劝不动你,如今也成了你的铠甲。”

这段话正是对“good-enough mother”概念的成人版解读:

  • 安全的空间:我们不能替别人承担一切挫折,而是提供理解和陪伴,让他们在安全的范围内体验失败。
  • 恰到好处的放手:过度干预只会阻碍成长,真正的关爱是允许他们跌倒、允许他们犯错。
  • 疼痛是老师:每一次失败、每一次挫折,都是积累逆商和生活智慧的机会。

在职场中,这同样适用。作为领导或同事,你无法保证团队永远不犯错,最有效的方式是:

  • 给新人足够的自主空间,让他们在实践中学习;
  • 在关键时刻提供指导,而不是事事包办;
  • 允许失败成为成长的一部分,而非羞辱或惩罚。

总之,我认为“good enough”是一种普遍的成长哲学:它不仅教会孩子面对世界,更提醒我们如何与成人相处,如何让别人通过自己的经历获得真正的成长。

小结

好啦,今天的分享就到这里了。希望我们都能放下“完美主义”,接纳不完美的自己,允许与自己期待不符的事情发生,从容面对人生中的各种小挫折。

无论是对孩子、家人、朋友,还是在职场中,过度保护和过度干预都可能适得其反。真正的爱与关心,不是替别人扫清一切障碍,而是给予他们安全感、空间和适度的挫折,让他们学会独立面对挑战。

教育的目的也从来不是要塑造一个“无裂缝的孩子”,而是要培养一个能够面对真实世界的人。“70分妈妈”(good-enough mother)送给孩子的,是一份比完美更宝贵的礼物 —— 韧性、独立,以及面对生活的勇气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