PTSD(创伤后应激障碍)
PTSD(英文全称:Post-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)创伤后应激障碍,是指人在经历过情感、战争、交通事故或任何严重事故等创伤事件后产生的精神障碍。患者会在创伤事件结束后持续体验到与创伤相关的症状,包括反复回忆、回避行为、负面情绪变化和过度警觉等。
基本特征
-
反复体验创伤
患者会反复经历创伤事件的回忆、噩梦或闪回,感觉创伤事件正在重新发生。
-
回避行为
主动回避与创伤相关的记忆、思想、感受或外部提醒物,避免接触可能引发创伤回忆的环境。
-
负面情绪变化
持续的负面情绪状态,包括恐惧、愤怒、内疚、羞耻等,以及对重要活动的兴趣减退。
-
过度警觉
持续处于高度警觉状态,容易受到惊吓,睡眠困难,注意力难以集中。
主要类型
表现特征 | 行为模式 | 典型例子 | |
---|---|---|---|
急性 PTSD | 症状持续1-3个月,强度较高 | 创伤后立即出现,症状相对集中和明显 | 车祸后的短期应激反应、自然灾害后的急性反应 |
慢性 PTSD | 症状持续3个月以上,长期影响 | 症状持续存在,影响日常生活功能 | 战争退伍军人的长期症状、童年创伤的持续影响 |
延迟性 PTSD | 创伤后6个月或更久才出现症状 | 初期症状不明显,延迟出现但可能更严重 | 童年性虐待的延迟反应、职业创伤的后期表现 |
复杂性 PTSD | 长期、反复的创伤经历导致 | 除了 PTSD 症状外,还有身份认同和人际关系问题 | 长期家庭暴力受害者、长期监禁或酷刑的幸存者 |
形成原因
-
创伤事件
经历或目睹威胁生命、严重伤害或性暴力的事件,包括战争、自然灾害、事故、暴力犯罪等。
-
个体因素
既往创伤史、心理健康状况、应对能力、社会支持系统等个人因素影响PTSD的发展。
-
社会支持
缺乏社会支持、家庭环境不稳定、经济困难等社会因素增加PTSD的风险。
-
生物因素
遗传易感性、神经生物学因素、大脑结构和功能异常等生物学因素。
诊断标准
根据 DSM-5(精神疾病诊断与统计手册第五版),PTSD 的诊断需要满足以下标准:
- 暴露于实际的或威胁性的死亡、严重伤害或性暴力
- 存在侵入性症状(反复回忆、噩梦、闪回等)
- 持续回避与创伤相关的刺激
- 认知和情绪的负面变化
- 警觉性和反应性的显著改变
- 症状持续超过1个月
- 症状导致显著的痛苦或功能损害
社会文化含义
在当代社会文化中,“PTSD”概念被广泛使用:
- 形容经历过创伤事件后的心理反应
- 讨论现代社会中各种创伤事件的影响
- 关注创伤幸存者的心理健康和社会支持
有人喜欢用“PTSD”来调侃自己或他人,用来表达对某些经历或事件的强烈负面反应,以及现代社会中创伤经历的普遍存在。
治疗方法
心理治疗
- 认知行为疗法:帮助患者处理创伤记忆和改变负面思维模式
- 眼动脱敏与再处理疗法(EMDR):通过眼动等技术处理创伤记忆
- 暴露疗法:在安全环境中逐步面对创伤相关的刺激
药物治疗
- 抗抑郁药物:治疗 伴随的抑郁和焦虑症状
- 抗焦虑药物:帮助控制过度警觉和焦虑症状
- 睡眠辅助药物:改善睡眠质量
自我帮助
- 正念练习:提高自我觉察和情绪调节能力
- 放松训练:学习应对压力和焦虑的技巧
- 建立支持网络:寻求家人、朋友或专业支持